新华社柏林11月20日电 题:透视破产潮背后的德国经济困局
新华社记者李函林
啤酒厂破产导致大型连锁超市供货受影响、知名面包供应商破产造成部分地区烘焙产品断档、巧克力制造商宣布将在明年复活节生产季结束后退出市场……近期德国主流媒体类似报道屡见不鲜。
多家研究机构预测,今年德国企业破产数量或创十多年来新高。能源成本高企、企业转型乏力,叠加美国关税冲击,令德国企业生存空间不断遭挤压,经济面临多年未见的严峻挑战。
破产潮蔓延
德国多家生产企业表示,产能利用率不稳定、固定成本过高、竞争力下降,加上电费压力,导致传统消费品企业发展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研究机构指出,企业破产已开始影响零售和终端市场,反映供应链紧张局面。
然而,食品和消费品领域的震荡还不是全貌,更深层的压力正在德国经济的“中坚力量”——中型制造企业中显现。在能源价格高企、出口订单减少以及美国高关税等多重因素挤压下,许多深耕本地和出口市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德国家族企业纷纷感到难以为继。
例如,主营起重机与重型吊装设备的许弗曼公司表示,高关税叠加经济疲软,使经营遭遇断崖式恶化。百年陶瓷品牌罗森塔尔也宣布关闭主力工厂,而成立于1905年的针织机械制造商迈耶西在全球贸易动荡冲击下最终申请破产保护。
随着破产案例不断攀升,德国制造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德国工业的支柱不仅靠跨国巨头,更依赖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中型家族企业,它们在全球供应链中承担着关键零部件制造和工艺支持。然而,正是被视为“德国实力核心”的这一层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就业受冲击
随着破产潮蔓延,德国政商界围绕企业困境“病因”与应对“处方”的讨论不断升温。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8月共提交1979起企业破产申请,同比增长12.2%;债权人索赔总额达到54亿欧元,远高于2024年同期数额。
德国工商大会针对约2.3万家企业的最新经济景气情况调查显示,近三成企业预计未来几个月业务将进一步恶化。该组织预计,今年全年企业破产数将超过2.2万起,创十多年来新高。
德国工商大会首席分析师福尔克·特赖尔表示:“经济形势极度紧张,越来越多企业难以为继。十年来从未有哪个时候像今年这样,多家企业彻底退出市场。”
大型企业的重组计划进一步加剧着市场紧张情绪:DHL宣布将在年底前裁员约8000人,西门子宣布到2027年9月裁员约6000人;到2030年,德国最大钢铁制造商蒂森克虏伯钢铁计划裁员约1.1万人,博世计划裁员约1.3万人。
德国市场研究机构捷孚凯数据显示,10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再次下降,贸易摩擦加剧、通胀等削弱了德国经济在短期内复苏的可能。
政策与结构挑战
不少经济学者认为,破产潮反映了长期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暴露。德国制造业高度依赖中型企业和外向型市场,繁琐的行政程序与外部关税壁垒等因素正在迅速压缩中小企业的盈利空间。破产潮既反映德国企业流动性不足和商业模式脆弱,也暴露了整个产业链在全球竞争中的弱点。
面对经济低迷和破产潮蔓延的新形势,德国联邦政府将重振经济作为核心议程,试图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去官僚化、提振投资等一系列改革扭转经济颓势,但相关政策效能尚需时日才能充分显现。
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在最新年度报告中指出,德国经济在经历两年衰退后依然动力不足,要重新回到稳健增长轨道,必须提高生产率、推动创新并扩大投资,但外部贸易环境正在变得更加严峻。
专家建议,德国政府在推进投资和减税的同时,应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推动供应链多元化,以改善中型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但在外部关税冲击与内部改革滞后的双重压力下,短期内扭转破产上升趋势并不容易。
(责编:艾雯、张悦)